《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年03期

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中的功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a.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b.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物;原位生态修复;抑藻

Function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in in-situ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eutrophic waters

ZHANG Zhihaoa, WU Xiaofub, LI Weib

(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eutrophic water; submerged macrophytes; in-situ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hibition of algae growth

DO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8.03.01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清水塘重金属污染区绿色家园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应用示范》( 2012GS430203);湖南省环保科技项目《化感效应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中的应用研究》(湘财建指 [2015]109号)
作者简介:张之浩,副教授,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吴晓芙,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wuxiaofu53911@vip.163.com
  • 将沉水植物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低能耗、高效率、易管理、且具有良好景观价值的新方法,而基于工程应用的沉水植物功能研究却鲜见报道。为对比研究 6种沉水植物的耐污与去污抑藻能力,本研究将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狐尾藻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伊乐藻 Elodea Canadensis和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种植于富营养化水体中。通过测定植物生物量、株高、根系长度与数量、耐性生理酶指标(脯氨酸、 MDA)和检测种植水 TN、TP、COD、 SS、NH3-N和叶绿素 a等污染指标,结果表明:苦草、黑藻、狐尾藻和金鱼藻在污水中生长状态良好,耐污与去污能力较强,抑制水体中浮游藻类效应最为明显且稳定,在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capabilities to tolerate and remove pollutants, six submerged macrophyte species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Vallisneria natans, Hydrilla verticillata, Ceratophyllum demersum, Potamogeton crispus, and Elodea Canadensis) were planted in different treatment tanks containing sewage polluted water. Both plant and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in plant height and biomass, root length and number, physiological enzyme indexes of tolerance (proline and MDA), and relevant water quality indexes (TN , TP, SS, NH3-N and chlorophyll a).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tested species, Vallisneria natans, Hydrilla verticillata,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and Ceratophyllum demersum performed much better under the polluted conditions. Accounted for by their high growth rates, strong tolerant capabilities, high and stable water purification efficiencies and significant algae growth inhibition effects, the four submerged macrophyte species can be applied for in-situ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aters undergoing eutrophication processes.

  • 引言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最早应用于土壤修复工程中,因其具有低成本、无能耗、少管理、生态景观效果好的特点,加之能在污染现场就地治理更大面积的污染,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湖泊、内河、景观水等地表水面源污染的治理工程 [1]

    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中通常是将不同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搭配使用,这是为了提供水下更丰富的生态位和更宽泛的环境温度适应性 [2],从而构建更稳定、持久、协调的水生生态系统。沉水植物能将水体中的氮、磷等作为营养物质直接吸收 [3]、能通过光合作用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能增加水下生态位从而抑制悬浮物[4]等特点使其在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中不可或缺。此外沉水植物还可以向水体中释放化感物质从而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 [5],从而达到更佳的净水效果。而现阶段,研究多集中在挺水植物的去污应用研究,沉水植物的去污抑藻效率研究却鲜见报道,仅有的研究也多在实验室内完成,实验影响因素设计较为单一 [6-14],很难为日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而本研究设计的中试试验完全在植物自然生存环境下开展,以典型富营养化水体为原水,对 6种中南地区常见的沉水植物开展了耐污与去污抑藻能力对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测试植物

      沉水植物分别采用苦草 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狐尾藻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伊乐藻 Elodea canadensis和菹草 Potamogeton crispus 6种。均为中南地区常见的水生景观植物,分别购置于湖北洪湖某育苗基地或采于湖南长沙某人工湿地,后于苗圃开放空间内的玻璃缸中进行扩大培养。

    • 1.2 实验用水

      用于耐污与去污能力比较的实验所采用的原水取自某大学校区生活污水,稀释到预设浓度范围后加入容器备用。为凸显低浓度暴露实验下沉水植物对蓝绿藻生长的抑制效应,原水中加入采自于某景观塘的富营养化水 [15-16],以提供蓝绿藻,其主要污染物浓度如表1所示。

      表1 原水主要污染物浓度
      Table 1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of experimental wastewater (mg/L)

    • 1.3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玻璃水箱的规格为 60 cm×50 cm× 40 cm,植物试样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狐尾藻、伊乐藻和菹草各设置 3个重复,生物浓度设置为 10 g/L。空白对照组 3个重复,共 7组 21个处理。植物先在清水中种植,每天加入等量原水以提供营养,经耐污培养,观察植物生长正常后开始取水样测定。

      实验在苗圃内的开放空间进行,实验周期内气温保持在 14~ 25 ℃范围内。实验开始一周左右测定其耐性生理酶指标:脯氨酸、丙二醛,完成一个试验周期后,测定植物生物量、株高、根系长度与数量。实验过程中,每隔 7天(7、14、 21、28 d)取样一次,测定指标包括: TN、TP、 COD、SS、NH3-N和叶绿素 a(mg/L)值、气温、 pH值、DO等数据。为消除水分蒸发对试验效果的影响,实验各阶段采样后均以纯水补充,以保证各组水箱水位相同。

    • 1.4 数据测定与分析

      沉水植物生长适应性指标(株高、根系数和根系长度)将采用 3株植物的平均值计算;耐性生理特性指标:脯氨酸用电位滴定法测定、 MDA用 TBA法测定。常规水质指标: pH值和 DO用便携检测仪现场测定, COD、TN、TP、NH3-N 、 SS和叶绿素 a均采用国标法在实验室检测。实验数据采用了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统计及计算,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计算,绘制图表采用 Sigma Plot12.5软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沉水植物的耐污能力

      脯氨酸和丙二醛( MDA)含量是植物抗性生理研究中的常用指标,可以作为沉水植物耐污能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17]。从脯氨酸的含量来看(见图1),初始浓度较高的是金鱼藻,黑藻、狐尾藻和伊乐藻,苦草和菹草脯氨酸的初始浓度较低;试验后期,金鱼藻脯氨酸的含量降幅最大,其次是苦草、狐尾藻和黑藻,而菹草的脯氨酸含量较初始浓度有较大增幅。从丙二醛的含量来看,狐尾藻、苦草、金鱼藻和黑藻均保持较高水平,后期降幅较大的是狐尾藻、黑藻和苦草。综合来看,实验初期金鱼藻和黑藻对水体富营养胁迫有较高的耐性(即抗逆性),苦草和狐尾藻次之;而到了实验末期,狐尾藻、苦草、金鱼藻和黑藻的脯氨酸和 MDA含量均出现大幅下降,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而菹草的脯氨酸和丙二醛指标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对污水环境的不适应性。

      植物生长情况(见图2)也是衡量植物对污水适宜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沉水植物的整体生物量增加来看,狐尾藻、轮叶黑藻、苦草增加量最大:狐尾藻为 414.1 g,轮叶黑藻为 359.8 g,苦草为 353.7 g。从植物株高变化来看,金鱼藻、菹草和黑藻增加量最大,金鱼藻为 1.67倍、菹草为

      1.62倍,黑藻为 1.58倍。从根系长度来看,金鱼藻、黑藻和狐尾藻的根系长度净增量最明显,分别是

      图1 6种沉水植物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
      Fig.1 The praline and MDA content of 6 species of aquatic plants

      图2 6种水生植物的生长适应性比较
      Fig.2 Comparison of growth adaptability of six species of aquatic plants

      6.4、5.8和 4.6 cm。从根系数量来看,根系较多的植物是苦草和菹草,但菹草对污水的适应性较差,完成 1个试验周期后根系数量增加量很少,而苦草、黑藻和伊乐藻的根系数增量最大,分别是 11根、 9根和 8根。

    • 2.2 沉水植物的去污效应

      由图3可知, 6种沉水植物对种植水体中 COD的去除效果均比较明显,且在实验后期与对照组形成显著差异。而 6种沉水植物之间 COD的去除效果差异不大,其中金鱼藻、黑藻和狐尾藻对 COD的去除果较好,分别为 67.11%、66.85%

      和 66.44%。

      由图4可知, 6种沉水植物对种植水体中 NH3-N的去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去除过程较为一致。由图可以看出,在实验开始阶段( 0~ 7 d)6种沉水植物对 NH3-N的去效率更为明显,之后( 7~ 28 d)由于原水中 NH3-N浓度的降低使得对其的去除效率也渐放缓,其中去除率最高的 3种沉水植物分别是黑藻 81.31%、苦草 81.20%和金鱼藻 80.58%。

      由图5可以看出, TN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与 NH3-N的曲线相似,实验初期( 0~ 7 d)即开始急剧下降,在后期( 21~ 28 d)到达相对稳定的

      图3 各处理对 COD的净化效果
      Fig.3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COD under each treatment

      图4 各处理对 NH3-N的净化效果
      Fig.4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NH3-N under each treatment

      图5 各处理对 TN的净化效果
      Fig.5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N under each treatment

      阶段。实验组对 TN的去除效率远高于对照组,其中去除效果较好的 3种沉水植物分别是黑藻

      80.16%、苦草 75.81%和金鱼藻 75.55%。图6是不同处理下原水中 TP浓度的去除曲线。由图可以看出,前半阶段( 0~ 14 d)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表现出对 TP相似的去除效果,到实验后期实验组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组间的差异不大。去除效果表现较好的 3种沉水植物分别是苦草 88.13%、黑藻 86.98%和伊乐藻

      85.96%。

      图6 各处理对 TP的净化效果
      Fig.6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P under each treatment

      图7是不同处理下原水中悬浮颗粒物浓度(SS)的去除曲线。由图可以看出,实验前半段( 0~ 14 d)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 SS浓度都比较高,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较为明显。后期( 14~ 28 d),由于沉水植物能提供更多的生态位,实验组对 SS的去除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组间差异不明显。去除效果表现较好的 3种沉水植物分别是狐尾藻 89.89%、菹草 89.41%和黑藻 89.07%。

      图7 各处理对 SS的净化效果
      Fig.7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SS under each treatment

      图8图9分别反映了不同处理下原水 pH值和 DO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完成一个试验周期后,处理组的 pH值和 DO均高于对照组。其中

      图8 各处理下的 pH值
      Fig.8 The pH value under each treatment

      狐尾藻的 pH值达到了 8.36,而种植水中溶解氧(DO)浓度增幅最大的 3种沉水植物分别是狐尾藻 44.63%、苦草 25.11%和黑藻 24.31%。

    • 2.3 沉水植物的抑藻效应

      叶绿素 a是一种衡量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潜力的指标,可反映水体中藻类生物量的

      图9 各处理下的 DO
      Fig.9 The DO under each treatment

      变化 [18]。图10显示,实验测得不同阶段狐尾藻、苦草、黑藻和金鱼藻种植水中的叶绿素 a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苦草和黑藻下降趋势最为显著。菹草种植水中的叶绿素 a浓度下降不明显,而伊乐藻则与对照组相似,叶绿素 a浓度逐步升高。

      图10 各处理中浮游藻类的叶绿素 a浓度
      Fig.10 The chlorophyll a content of phytoplankton under each treatment

      浮游藻类的相对生长速率( RGR)可直观反映藻类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图11显示,相较于空白组, 5组试样中的浮游藻类 RGR曲线均呈不同幅度的下降态势,其中狐尾藻和黑藻均是先小幅上升然后开始大幅下降;而苦草、金鱼藻和菹草则是先明显下降,在处理周期的中段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然后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伊乐藻的曲线则是从一开始便高于对照并一路上升,最后在处理周期的末端有所下降,但其种植水中浮游藻类的相对生长速率仍高于对照组。

  • 3 结论与讨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