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发林(1975—),湖南攸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森林经理和测树仪器等研究,E-mail:liufl680@126.com
1.College of Forest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2. Forest Bureau of Youxian City, Youxian 412300, Hunan, China
digital multi-function dendrometer;form quotient of breast height;diameter;sensor
备注
作者简介:刘发林(1975—),湖南攸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森林经理和测树仪器等研究,E-mail:liufl680@126.com
多功能测树仪是集多种测树功能于一体的测量工具。根据三角函数原理,结合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高度、距离、方位角、坡度、两点高差、立木任一部位形率等数据测量功能集于一体,并成功研制数字式多功能测树仪。测量方法适合在复杂森林环境中测量,解决了复杂森林环境植物高度及距离测量和树干中央直径及胸高形率测量难的问题,能够满足一般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要求,效果良好。
Multi-functional dendrometer is a kind of forestry tool that can measure multiple factors of forest. By combined sensortechnology and computer technology,a digital multi-function dendrometer has been developed,which integrated the functions ofmeasuring height,distance,azimuth, slope, elevation, form quotient of any parts of the stem into one body at the same test. Thedendrometer can fit the complex forest environment, solved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aspects of plant height, measure distance, centraldiameter and form quotient of breast height. The accuracy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eneral forest survey.
引言
水平距离、方位角、林地坡度、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材积测量等是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工作[1]。目前,测量树高的常用工具是布鲁莱期测高器,其构造简单、轻便,但要求先丈量水平距离(15 m、20 m、30 m 等),特别是坡度较陡、植被茂密的林地视线受阻且不容易找观测点,因此,按三角原理查近似刻度值而设计的布鲁莱期测高器在林业生产运用中精度和效率兼低。林地水平距离测量、方位角测量、坡度测量、标准地边界测量仍使用罗盘仪(森林罗盘仪和地质罗盘仪)和皮尺、测绳、花杆等常规工具。在林下杂灌丛生、地形破碎,皮尺、测绳拉平拉直困难,坡陡时需要测坡度再进行斜坡修正。因此,测量环境条件不利时皮尺和测绳的测量精度和效率将降低[2-6]。为了提高测量精度与效率,鄢前飞等尝试研制了林业数字式测高测距仪[7]。罗盘仪在测方位角和坡度时,标准地境界测量和样点引线定位等实际工作中,地形不利时仪器精平困难,且存在读数不便、粗放等问题,标准地闭合差往往达不到精度要求。立木材积的测定很少采用仪器直接测量,基本上是查材积表和形高表或者采用近似数学模型估计,其原因是没有实用有效的工具测定树干中央部位直径或树干胸高形率[8-14]。因此,森林资源调查工具落后不利于现代林业信息采集手段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研制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式森林计测仪器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数字式多功能测树仪的构造
2 数字式多功能测树仪的测量原理
2.1 测高测距如图4 所示,在立木树干边竖立3 m 长的标尺,标尺上有两个观察标志线,离地面0.7 m 的标志线为基础高H0.7,3 m 处标志线为固定高H3;任意选择观测点O,分别测量基础高H0.7、固定高H3 及树顶的视线倾角θ1、θ2、θ3; 根据三角函数原理,基础高与固定高间距△ H=H3-H0.7=3-0.7=D×(tgθ2-tgθ1), 水平距离S= △ H/(tgθ2-tgθ1)=2.3/(tgθ2-tgθ1),树高H=S×(tgθ3-tgθ1)+0.7=2.3(tgθ3-tgθ1)/(tgθ2-tgθ1)+0.7, 可见,距离与树高都是倾角的函数。
2.2 测方位角当双轴倾角传感器显示0°磁针处于静止时,转动机座,指南针指向正北时,按下方位角计数键,设定转角传感器的角度为方位角0°,然后仪器顺时针旋转,方位角变量等于原方位角加水平旋转角度(若仪器逆时针旋转等于原方位角减水平旋转角度),在不断左右调节对准目标时,通过水平旋转角度的正负变化,再次按下方位角计数键则显示方位角读数。
2.3 测坡度将仪器对准观测点的标高为仪器高时,数字显示屏上直接显示倾角传感器的倾角值,即为观测点地面到物体所在地面两点间的平均坡度。
2.4 测高差如图5,仪器设置在A 与B 之间,任意选定一观测点O。在A 与B 分别竖立一根3 m 长的标尺,标尺上有二个观察标志点,离地面0.7 m 的标志点为基础高记为H0.7,3 m 处标志点为固定高记为H3。在O 点对A 地形标尺两标志点进行观测,测量基础高点H0.7、固定高点H3 的视线倾角θA0.7、θA3。在O 点对B 地形测量基础高点H0.7、固定高点H3 的视线倾角θB0.7、θB3。设A 与O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SAO,B 与O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SBO,根据三角函数原理,标尺上基础高与固定高间距ΔH=H固-H基=3-0.7=2.3=SAO(tgθA3-tgθA0.7)=SBO(tgθB3-tgθB0.7)。设A 点与B 点两点的高差为h,高差h 实际上为同样标尺的固定高或基础高在水平线上的高度值之差,以标尺固定高3 m 为例,在A 点固定高3 m 的标志在水平线上垂直高等于SAO×tgθA3,同样,在B 点固定高3 m 的标志在水平线上垂直高等于SBO×tgθB3,因此,高差h=SAO×tgθA3-SBO×tgθB3=2.3[tgθA3/(tgθA3-tgθA0.7)-tgθB3/(tgθB3-tgθB0.7)], 同理:h=SAO×tgθA0.7-SBO×tgθB0.7=2.3[tgθA0.7/(tgθA3-tgθA0.7)-tgθB0.7/(tgθB3-tgθB0.7)]。
2.5 测树干任意形率如图6、图7、图8,选定一个适宜测点O,用仪器分别测量测点O 至树顶A 的倾角θ 顶,至树基B 的倾角θ 基;根据倾角θ 顶和倾角θ 基计算出测点O 与树干任意部位C 的倾角θC,设O 点至树的水平距离为S,树AB 的高度为H,则树干任意部位C 的高度为H/2,根据三角函数即可知:H=S(tgθ顶-tgθ 基),H/2=S×(tgθC-tgθ 基)计算得出tgθC=(tgθ 顶+tgθ 基)/2,从而推导出θC=aretgθC 利用仪器分别观测测点与树干任意部位C 两边M、N 相切的倾斜线OM、ON,测量OM 与ON 在水平投影面◇ Omn 上的水平夹角QC,同理,观测测点O 与树干胸高部位D1.3 处两边K、F 相切的倾斜线Ok、OF,测量OK 与OF 在水平投影面◇ Okf上的水平夹角Q1.3。根据水平夹角QC 和Q1.3,计算胸高形率q2,设任意部位C 的直径为dC,胸高部位D1.3 的直径d1.3,则dC=2S×sin(QC/2),d1.3=2S×sin(Q1.3/2),因QC 和Q1.3 可以测量得到,因此胸高形率q2=dC/d1.3=sin(QC/2)/sin(Q1.3/2)。
3 结束语
(1)数字式多功能测树仪根据三角函数原理,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缺陷,将高度、距离、方位角、坡度、两点高差、立木任一部位形率等数据测量功能集于一体,数据可通过专用接口输入计算机,数据处理智能化。
(2)多功能测树仪测高测距方法在复杂森林环境中适应性强,提高困难地段物体高和水平距离测量的精度,解决了复杂森林环境和障碍条件下植物高度及距离测量的难题,能够满足一般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要求。
(3)在仪器水平转盘旋转轴心上安装角位移传感器,采用水平转盘旋转角度与角位移传感器旋转角度同步一致以及望远镜旋转角度与倾角传感器旋转角度同步一致的联动方式,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和坡度,为林业调查提供高技术测量装备,提高林地高差测量的精度和效率,特别是解决了两点之间有障碍物情况下高差及水平距的测量问题。
(4)多功能测树仪的测量方法可以解决树干中央直径及胸高形率测量难的问题。
- [1] 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主编. 森林调查手册[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 [2] 孟宪宇. 测树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8-33.
- [3] 胡 希B. 测树学( 中译本)[M]. 测树学翻译组. 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33-40.
- [4] 大隅真一. 森林计测学( 中译本)[M]. 于璞和,等译.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76-86.
- [5] 王宝钦,赖惟亿. 两种测高器的改良使用[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2,12(1):75-82
- [6] 董金伟,李承水,卢胜西,等. 任意点不量距测高器的功能[J]. 山东林业科技,1995,(6):39.
- [7] 鄢前飞. 林业数字式测高测距仪的研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5):66-70.
- [8] 华网坤. 林分速测镜的设计及应用[R].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报告,1963.
- [9] Loetsch F. Forest Inventory (vol. Ⅱ )[M]. Munich Bern Wien,1973.
- [10] Chiesi M, Maselli F, Bindi M, et al. Calib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orest_BGC in a Mediterranean area by the use of conventional and re-mote sensing data[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2, 154: 251-262.
- [11] Coops N C, Waring R H, Brown S R, et al. Comparisons of prediction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seasonal patterns in water use derived with two forest growth models in Southwestern Oregon[J]. Ecological Modelling , 2001, 142: 61-81.
- [12] Shalloway A, Trott J R. Design patterns explained[M]. Xiong J,Tran.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78-85.
- [13] 李悦黎,杜纪山. 正形率系列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9(3):53-58.

学报简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原名《中南林学院学报》,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的以林为特色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该刊1981年创刊,2010变更为月刊,月底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为ISSN 1673-923X,国内刊号为CN43-1470/S。该刊是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优秀高校学报,湖南省一级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入编了国内所有的期刊数据库。
主要栏目:林学、生态学、生物科学与技术、植物学、园林、木材科学等。
读者对象:本刊适合于农林院校师生以及农林科研院所、农林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的科技和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于与以上学科和专业有关的其他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阅读。